今年7月,日本军事历史专家村上隆志与日裔学者长谷川毅发布的研究成果震动了国际社会。他们通过翻阅80年前的档案,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1945年日本决定投降的关键因素西宁股票配资平台,并非美国投下的广岛和长崎两颗原子弹,而是苏联撕毁《日苏中立条约》,宣布对日宣战的举措。这一结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那么,这一说法有依据吗?
1945年8月6日,广岛遭受了“小男孩”原子弹的袭击,瞬间化为废墟,死亡人数超过7万。三天之后,长崎同样遭遇了“胖子”原子弹的爆炸。表面看,这两次核爆仿佛是日本投降的直接原因。然而,日本的一份解密档案揭示了不同的事实。日本高层的反应异常冷淡。陆军参谋本部的评估认为,美国仅能制造1至2枚核弹,甚至将核爆视为“大规模燃烧弹袭击”,主战派仍然主张“本土决战”。即便是在广岛核爆后的第一次御前会议上,裕仁天皇并未谈及投降问题,而是要求“继续观望”。军方还试图向民众隐瞒核爆的实情,许多日本报纸仍然在宣传“玉碎作战”的口号。真正让东京陷入混乱的,是8月8日深夜莫斯科传来的消息。
展开剩余84%8月8日晚上11时,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向日本大使佐藤尚武宣读《对日宣战公告》,宣布即刻废除《苏日中立条约》。随之而来的是,150万苏军从中苏边境的三个方向发起猛攻,5500辆坦克碾压过日本关东军的防线。日本曾将中国东北地区视为“绝对安全区”,在这里驻扎了70万关东军以作为战略退路。然而,这时的关东军已经被调往太平洋战场,留守的多为新兵,武器也相当匮乏。与此同时,苏军的进攻如猛虎下山:9日清晨,吉林司令部失联;24小时内,长春、齐齐哈尔等11个重要防线失守;一周之内,47万日军被俘,余部溃散至长白山。日本“以东北换谈判”的幻想彻底破灭。
8月10日,裕仁天皇在御前会议上直言:“苏联参战切断了我们的退路,已无谈判余地。”这一番话无疑揭示了日本在面临苏军进攻时的真实处境。日本对苏联的误判,成为了一次战略性失误。直到1945年7月,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依然派遣特使携带天皇亲笔信前往莫斯科,请求苏联“调停”,试图保留伪满洲国以及天皇制。这个幻想源自三大误判:首先,他们盲目相信《苏日中立条约》能够约束苏联;其次,他们认为苏联会为了制衡美国而支持日本;最后,他们错误估计了苏军集结的时间,认为至少需要三个月才能发动进攻。
然而,斯大林早已洞察了日本的困局,并在雅尔塔会议上以“收回库页岛和千岛群岛”为条件承诺对日作战。与此同时,苏联已经开始暗中向远东输送大批兵力。当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后,斯大林果断将原定8月末的进攻时间提前,以防止美国独占战后利益。8月15日,裕仁天皇在《终战诏书》中提到“新型炸弹”,但四次强调“苏联参战导致国本危殆”。这种刻意回避的表述,实际上反映了日本核心决策层对苏联参战的恐惧。
苏联参战不仅打破了日本的战略布局,也带来了制度崩溃的风险。如果苏联占领北海道,日本天皇制有可能被废除,战犯可能被处决。日本军方的主战派坚持“一亿玉碎”,然而一旦苏军南下,本土决战的幻想将变成一场单方面的屠杀。而外交方面,苏联参战后,日本无法通过中立国进行斡旋,寻求任何有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军部内部的分裂也愈加严重,之前主战派曾试图通过“宫城事件”劫持天皇录音,但海军将领已在私下表示:“一旦苏联坦克开进奉天,一切都结束了。”
战后,东京审判期间,美国有意放大原子弹的“决定性作用”,并刻意淡化苏联在击溃关东军方面的贡献。这样的历史叙事被西方长期沿用,但近年来,史料的解密揭示了这背后深刻的政治操作。冷战的开启后,美国急需将日本转变为盟友,因此有意掩盖苏联的贡献,将日本的投降归因于原子弹,而非苏联的进攻。
日本学者长谷川毅在其著作《与敌人赛跑》中反驳道:“如果原子弹真能促使日本投降,为何广岛核爆后三天内东京毫无反应?真正的转折点应是苏联宣战后的48小时内,天皇做出投降决定。”的确,苏联的“八月风暴”不仅加速了日本的投降,还改变了战后世界的格局。
苏军占领千岛群岛和库页岛南部,至今仍未与日本缔结和平条约;关东军的溃败使得中国抗日力量在两周内收复了失地,缩短了战争进程;美国战略也发生了调整,原计划“奥林匹克登陆”预计将造成百万美军伤亡,但由于苏联参战,这一计划最终被取消。若苏联当时没有出兵,日本或许能坚守东北,抗战持续到1946年。杜鲁门曾坦言:“斯大林参战,至少让50万美军免于牺牲。”
不过,这一观点也仅代表日本学者的个人看法。站在不同的历史角度,每个人对事件的解读也有所不同。历史的转折往往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而非单一事件的推动。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日本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意图何在?一些专家认为,部分日本学者可能是借此时机试探中韩等国对历史问题的敏感性,为日本后续修改教科书、官员参拜靖国神社等行为铺路。还有观点认为,这一立场可能是为了迎合美国的战略需求,毕竟美日近年强化了军事同盟,针对中俄的联合对抗可能正需要这种历史叙事的支撑。
然而,日本学者的这一举措,可能不仅仅是学术讨论,更是历史工具化的典型操作:对内掩盖侵略罪行,助长右翼思潮,为军事松绑制造民意基础;对外则通过挑动阵营对立,服务地缘博弈,试图削弱东亚战后和解的基础。若这种倾向蔓延,恐将侵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正义性,亚洲各国应对日本以“反思历史”为名行颠覆战后秩序之实的行为保持警惕。
原子弹的出现展示了毁灭性武器的可怕力量,在其面前,即使是最狂热的军国主义也难以抵挡。然而,我们更应明白的是,武力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我们必须珍惜当下的和平时光,牢记历史的教训,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发布于:天津市同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